E学院

向高人学习,少走弯路
—— E学院

《道德经》竟然被后人篡改了?2020-4-17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


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为什么会有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由于年代久远,战乱不断,加上误抄误读严重,甚至有人为的篡改,导致《道德经》有诸多版本。历史学家蒙文通就曾说:“我国旧籍之讹误紊乱,无过于《老子》”。要知道,他说此话时,马王堆和郭店的竹简《老子》还没有出土呢!


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经》,主要是以三国时期王弼所编撰的《道德经注》为底本,此为通行本。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分为甲本和乙本。其中,甲本成书年代早于汉高祖刘邦,乙本成书年代早于汉惠帝刘盈。


如果帛书老子甲本成书年代比刘邦早,那么就意味着,比王弼的版本要早四百多年。


另外,之所以能判断成书年代,是因为写书要避讳。对比帛书《老子》,我们可以发现,当今通行本《道德经》因避刘邦、刘恒、刘启、刘勶和刘弗这五代君主的名讳,将全文中的“邦”改成“国”、“恒”改成“常”、“启”改成“开”、“勶”改成“彻”、“弗”改成“不”,导致全书出现了100处重大改动。


比如这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把“恒”改成“常”,帛书老子原文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又出土了战国后期的楚墓竹简,其中关于《老子》的竹简有三组,加起来不到老子原文的三分之一,而且破损严重,很多字已经无法辨识。


与帛书老子和郭店楚墓老子对比,我们会发现通行本《道德经》有不小的变化。


在往后分享《道德经》的文章中,我会以王弼的通行本为主,同时参考帛书老子。


版本问题讲完了,我们再回到这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关于这第一句,争议就比较大。



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中说:“道可道”的第二个“道”,不应该是说话的意思。因为在春秋战国时,表示说话都是用“曰”字,“道”字是到唐宋以后才有说的意思。



其实,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自春秋战国以来,“道”一直就有“说”的意思。


比如《诗经·墙有茨》中有句:“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意思是家中的私房话,实在没法说出口;《荀子》中有句“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意思是通过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吉凶祸福,在古代根本就没这回事,有识之士也不会谈论这种话题;《史记·刺客列传》中也有句“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意思是,至于秦国,正如那雕鸷一样凶猛,一旦秦国怀着仇恨来进攻燕国,后果还用得着说吗?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余不一一。


所以,该句翻译为:道可以被语言描述,但那都不是恒常不变的道。


对此,通常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道”不是永恒不变的,任何东西都在不断变化中。许多曾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道,当达到某些条件之后,就不再有效了。比如牛顿三大定律,它只适用于宏观和低速运动,在微观或高速的情况下就会失效。再比如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然后又到宇宙大爆炸理论。将来一定还会有新的理论出现。


法无定法,与时俱进,人类就是在不断颠覆认知的过程中得以发展进化的。


我个人认同上述说法。因为《易经》为群经之首,万学之源,讲的就是变化之道。而老子的智慧,就是从易经中发展而来。并且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处于变与不变的大争论中,到底是恢复周礼,还是变法图强,是所有人都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第二种理解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任何语言或文字都没法准确描述道是什么。就像陶渊明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比如,你能告诉一个从没谈过恋爱的人,恋爱是什么感觉吗?你能告诉一个从没闻过花香的人,桂花是什么味道吗?很多道理,若不实践经历,从书本上很难看明白。


后世喜欢佛学的人,往往更认可上述说法,认为“道”不可说,一说就错。拈花一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名可名,非常名。


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为: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意思是,名可以用文字命名,但那都不是恒常不变的名。


名,即名称,其实就是个符号。符号当然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实要相符,“名”会随着“实”的改变而改变。比如诸侯要做诸侯该做事,天子要做天子该做的事,这就名正言顺。但是,这个名依然不是永恒不变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由于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关于该句怎么断句,有两种观点:


一种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代表人物:王安石《王安石老子注辑本》,司马光《道德真经论》,苏辙《老子解》,俞樾《诸子平议》,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


另一种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代表人物:河上公《河上公章句》,王弼《老子注》,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朱熹《朱子语类》。


我赞成第二种断句方法,因为如果按照第一种断句,“名”感觉很多余,为什么不直接写成“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呢?


为什么无名,是天地之始;有名,是万物之母?


这个话题很大,简单说,我们还没出生前,有名吗?什么都没有。当母亲怀孕后,我们有了名,叫胎儿。自从有了名后,就有了后来的发育、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最终,又归于“无”。


凡是存在的东西,我们都能为之命名;而凡是无法被我们命名的东西,都不存在。我们没发现的东西,也就没法命名,对我们来说,它就是不存在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为: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学界对断句又有争议,主要分为两个观点:


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另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自从马王堆帛书老子出土后,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第二种断句。因为帛书老子的原文是:“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这样只有第二种断句才能说得通。而且,第一种断句,让“欲”显得很多余。


注意,通行本的“妙”和“徼”,在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均写为“眇”和“噭”。


通假字吗?好像不太对。


在《周易》的履卦中,有一卦辞为:眇能视,跛能行。


跛,是指人的双足中,一足正常,而另一足患有微疾,行走困难之相。跛,双足一正一奇也。


眇,也是指人的双目中,一目正常,而另一目患有微疾,半睁而视之相。眇,双目一正一奇也。


再引申一下,眇,还有以下含义:正与奇同时存在;正,可观于长远,奇,则观于近微;正,为常态,奇,为非常态,正奇可以相互转化;等等。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的意思是:去除主观之欲,始终保持客观,观察“道”在万物中发挥着亦正亦奇的作用。


再看噭(jiào),本意是吼,有呼叫的意思。引申意思是,泛指万物所发出的各种声音。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的意思是:始终保持主观能动之欲,才能听到事物的呼叫,才能与之共鸣。


关于该句的翻译,争议也极大。其余解释不再列举,只写我认为比较合理的翻译。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为: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这个“两者”指的是哪两者?


按照行文的顺序和逻辑,应该指的是“眇”和“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意思就是,正奇之变也好,呼叫共鸣也罢,都是道在万物中的体现。区别只在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有欲或无欲,主观或客观。


“玄”指,两个绳交替编织在一起;“玄之又玄”,指主客观交织在一起,不断复合,不断交织。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的意思是,主观与客观,不断交织与复合,就是认识“道”的过程,也是认识一切正奇变化的入门之法。


当然,在帛书老子出土前,人们对该句的主流理解大多是,有无相生,不断变化。


未完待续......


------------------------------------------------------------

布衣书生走天下

作者:布衣书生走天下

公众号:moneylife1818 | 复利人生

微博:布衣书生走天下


文章路径:E学院 » 《道德经》竟然被后人篡改了?2020-4-17

E学院

上涨赚金额,下跌攒份额 震荡布网格,不懂决不做
cache
Processed in 0.008751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