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篇老文,结尾会推荐一本好书。
《观潮》,作者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之变幻,浙江潮之壮观,要算是天下奇景。未曾游览过的人只是听人说,内心充满了向往,总觉得未见到是莫大的憾事。
真见到了,又如何?没有什么神奇的,没有什么惊心动魄,也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罢了。
人对于“求之不得”的东西总是如此,被欲望所驱使,拼命追求,以为得到了就是快乐。
当真正得到后,会发现也不过如此,然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新的念头:黄山的烟雨会不会更美呢?东海的潮水会不会更壮观呢?
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人在得到一件事物后,又会去追求另一件事物,再次进入“未到千般恨不消”的循环。
佛说,人生是苦的。
但是,什么是苦呢?为什么人生是苦的?难道真有个造物主,故意让人感到苦吗?
曾有人考证早期佛教原典中的“苦”,发现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不满足”。苦,就是不满足。
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这是写进我们基因里的本性,是自然规律。当然,也有人不愿意这样做,他们有别的追求。但这样的人都死了,他们的基因没有传下来。
进化是漫长的,也是残酷的。一代代的淘汰,努力传播自己基因的生物都活了下来,并把这项使命写进了基因深处。
不管你是否愿意,你做任何事的本质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是一切的原动力。
为了传播基因,我们就要做各种事情,吃饭、生孩子、参与竞争、看重名利等等。
有人说,为什么人要甘受本能的控制呢?人可是有独立思想的生物,怎么可以等同于那些普通的动植物?
人是懒惰的,也是向往自由的,谁也不会甘愿被驱使,哪怕是造物主。自然选择怎么让我们“乐意”去做上面说的这些事情呢?
自然选择给我们的心理做了三个设定:
1、完成上面那些事,你就能获得快乐。比如吃一顿美食和谈恋爱都能让人感到快乐。
2、快乐是一瞬间的感觉,是短暂的。当你得到后,快乐就会消失。
如果我们得到一次,就能获得持续永久的快乐,就不会有人愿意去做第二次了。自然选择决定了,那些愿意重复做一些事的动物会更容易把基因传下来。
比如吃一顿美食后,当时很快乐,但饥饿很快又会来。比如买了小房子后,会想着换大房子,后面还会想着换别墅。再比如前面说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3、对于上述这两个事实,大脑只关注获取快乐,而忽略第二点。
如果大脑明确意识到“快乐是短暂的" ,它可能就会放弃追求快乐,开始怀疑人生。还是一样的理由,放弃追求快乐的人也许有,但他们的基因都没传下来。
挺可悲的,人一生永远在追求,偶尔得到了,也只是短暂的快乐。
在做某个事情之前,我们觉得做这件事会有多么快乐,可是真正做了之后,又感觉到很空虚。这就是苦,你永远都不会真正满足。
什么是快乐?
过想过的生活,得到想得到的东西,就会快乐吗?你想过的生活,一定无法满足;你想得到的东西,一定无穷无尽。
所谓快乐,只是个幻觉。
如果做一件事对传播基因有利,你就感到快乐,也激励着你下次还这样做。如果做一件事对传播基因有害,你就会痛苦,你下次就不做了。
如果做一件事,让我们感到快乐,就一定是对的吗?
吸毒让人快乐,但我们不会这样做,因为那不过是在刺激多巴胺分泌而已;吃高脂高糖的食物让人快乐,我们也不该这样做,因为现在早已不是物质匮乏的古代。
由于时代的变化,很多能让人产生快乐感觉的事,都不是对的。
我们一定要遵循基因的本能吗?
当我们觉察到“快乐是短暂的”后,因无法真正满足的苦也就消失了。这个过程,叫修行。
“庐山烟雨浙江潮”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吃饭就是吃饭,写字就是写字,走路就是走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当摆脱贪求和幻觉来看待事物,这时事物以自身存在的状态呈现自己,朴素而又单纯。
一切追求,都是对当下的否定,也将永远得不到快乐。
一个人在跑步,他努力跑步,心里一直计划着到了目的地要好好休息;另一个人也在跑步,但他在欣赏路边的风景,他也在体会跑步的乐趣。
目的地一样。无论如何,每个生命最终结果都一样,那就是死亡。
晚安!愿你能有持久的幸福和快乐~
对以上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洞见》,会有更详细深入的理解。
------------------------------------------------------------
作者:布衣书生走天下
公众号:moneylife1818 | 复利人生
微博:布衣书生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