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前半部分是诗词,后半部分会推荐一本书。
曾在网上看到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开车回家,到了楼下还要在车里坐好久?
有个回答点赞超高:
“车是一个分界点,车的两头,一头是功名利禄,一头是柴米油盐,你是职员、是爸爸、是老公、是儿子,唯独不是自己。所以偶尔在中间静静,也挺好。”
张爱玲也曾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人到中年,才发现所谓的生活,有时候说是谋生或许更为恰当。这个年纪,身上压着太多的东西,房贷车贷,教育养老,家庭事业一样也不能落下。
人们日复一日地龟缩在格子楼里,搜索着廉价商品,盘算着房贷利率,在小恩小惠里盘旋。指点江山、快意恩仇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遥远,甚至一些刚入职的年轻人脸上就挂上了“老气横秋”的表情。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生活格局?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万丈豪气?
南朝一位诗歌批评家钟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意思是,要让人在贫穷卑贱的处境中感到平和安定,在孤独寂寞的时候不会觉得烦闷,没有比诗更有用的了。
当一个人面临极大精神困境,痛苦得无以复加,却无法从现实里获得抚慰时,可以读读古人的诗篇。因为,你的痛苦古人都经历过,你对人生的感慨古人都咏叹过,而且他们的境界比你更深刻,你其实并不孤独。
王维的诗,很安静,正适合有一定阅历的中年人,需要经历沧桑才能读懂。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从中年开始就喜欢佛学,晚年便在终南山下过起了隐居生活。
王维晚年虽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但不太参与实际政务。这里有政治经历的原因:在安史之乱中,叛军占据长安,王维被迫接受“伪职”。唐军收复长安后,他受到追究,虽因各种缘故得以避免严厉的处分,但客观上他从此就很容易被政敌攻击,不合适对政治发表强烈的意见。
同时又有心理的因素:在经历仕途风波之后,他愈发感觉到人世的虚幻,因此对佛家的超脱精神有了更亲切的体会,而隐居山林便成为最好的生活方式。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如今的王维,在经历了生命诸多的苦与乐、得与失、毁与誉、称与讥之后,终于放下了。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致来了就独自外出随便走走,遇到美景或有趣的事物,也只有自己知道。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上去沉默寡言,生人勿近,甚至不合群。在你看来他们是那样的孤独寂寞,但请收起你的怜悯。他们心中自成一方天地,那是别人所不能触及的净土,瑰丽而又惊世。
对于他们,这方土地已经足够热闹,无需尘世喧哗。而所谓的孤独与冷漠不过是这世界的守门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沿着山溪迤然而行,不知不觉走到流水的尽头,像是无路可走了却也不以为意,便随意坐下,遥望远山,看见水汽飘浮,渐渐凝聚为曼妙的云朵。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我们总是试图改变生活,却从未享受生活;我们总是期待未来,却从未活在当下。
不管看了多少书,学了多少道理,该经历的挫折和起伏,一个也不会少,只是看怎么面对,是抱怨逃避,还是积极参与?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又遇到一位老者,开心地谈笑,忘记了回去的时间。
随兴漫游是偶然,水穷云起是偶然,遇见老者笑谈而忘返也是偶然。一切都没有事先的设计,没有预期的目标,无需苦心经营。
此即是,王维的悟道中年,也是他向往的生活。
我呢?
林语堂先生描述的生活,我有点向往:
“做一个半有名半无名的人;在懒惰中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付不起房租,富不至于不需要工作;弹钢琴,只为消遣;收藏古玩,只够摆式;读书,但不苦熬,学识广博,但成不了专家;写文章投稿,一半被录用一半被退回。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的理想,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嗯,这确实是我向往的生活。
最后,推荐一本最近刚读完的书:《秦制两千年》。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读完《秦制两千年》,方才知道何为“吃人”,也才明白教科书上写的“剥削制度”是多么残酷。
当然,若没有秦制,恐怕也不会有千年的大一统。秦制的崩溃,往往就意味着内乱。宁做太平犬,莫作乱离人。所以,也不必过多苛责,桃花源终究只是乌托邦。
希望不要带褒贬去阅读,秦制是个客观存在,其影响深远。我们了解秦制,主要是多思考,如何在其中活得更好,顺势而为。
晚安~
------------------------------------------------------------
作者:布衣书生走天下
公众号:moneylife1818 | 复利人生
微博:布衣书生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