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青岛的这一周,股市表现相当不错,大盘连涨5天,周涨幅创三个月以来的最大涨幅,高达5.61%,个股更是气势如虹,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新一轮的牛市已经启航,这似乎再次验证了我的“旅游效应”。根据以往的惯例,四季度通常是我的收益加速增长阶段,往年这个时期,我的那些滞涨股都会进行快速补涨,今年能否历史重演,目前似乎还难以下结论。这一周我的运气略有点背,长线账户的4个股票,主力部队全在蛰伏,大华股份尚未成材,还在养精蓄锐;上风高科又被临时关押,无法出征;所以目前能冲锋陷阵的也就只能靠天士力和航天信息这两名副将了。还好这两名老将也算争气,令我本周的市值增长了3%以上,尽管落后大盘的涨幅,但我已经相当满意了。目前来看,我今年总的收益率还是高于大盘约10个点,一旦上风复牌,大华再略微表现表现,今年实现资产翻番的目标应该不会太难。
可能很多人会说,就算翻番你今年的成绩也是很一般嘛,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自从我转型价值投资后,不管行情有多火爆,我每年的收益率都不会高,但年均的复合增长率我个人还算是能接受的。回顾一下近6年的情况:04年收益率为-2.7%(同期大盘涨幅为-15.4%);05年收益率为83.1%(同期大盘涨幅为-8.29%);06年收益率为107%(同期大盘涨幅为130%);07年收益率为110%(同期大盘涨幅为96.7%);08年收益率为-15.5%(同期大盘涨幅为-65.4%,由于08年10月份追加了较大幅度的资金,从绝对值计算全年还是持平的)。假如说09年收益能实现翻番,简单计算这6年的财富增长,如果按04年年初10万元本金计算,到今年年底应该是130.8万,6年时间财富增长了12倍,其中还经历了2轮大熊市.事实上,由于我每年都在逐步增加股市的投入,实际的财富增值要远远高于这个比例.
通过这6年的实践和摸索,我想我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在股市稳妥盈利的模式,虽然无法实现短期暴富,但小富即安就是我的志向,能有点利润我就已经很满足了。随着资产的日渐膨胀,我今后更要逐步加强自我控制风险的能力,在资产配置上也要学会适当做些变通,但核心理念仍然还是价值投资。有朋友问我,你买海南椰岛、上风高科这些亏损股,也算是价值投资吗?在我看来,任何东西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关键是看市场的价格和他在这个市场能提供的功效是否存在背离。大体来说,我今后的资产组合会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首先,我的主战场还是要投资那些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型企业,比如我选择大华股份、亨通光电、马应龙、长园集团这样的企业就是基于这种考虑。这部分资产的配置会保持在40-60%的比例,投资的行业范围基本上限于我熟悉的医药和电子信息这2个产业,由于这2个行业我跟踪研究了很多年,通过多年积累的信息渠道优势和行业经验,调研起来会相对方便,再加上很多新兴的细分产业又诞生于这两个领域,挑选快速成长的企业也会相对容易。在选择投资目标时,我会尽量选择总股本在3亿以下而且没有被市场大副炒作过的企业,优先选择具备高送转潜质的次新股。这部分股票通常能带给投资者超额的回报,同时也具备一定的风险,但相对来说风险并不是太大。结合我个人的分析能力和这类股票的整体特征,我认为我的这一块投资风险和收益的比例是3:7,其中的3层风险一是系统性风险,但从中国股市历年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小盘股即便遭遇系统性风险出现暴跌,到后面往往也是很容易解套创新高的;二是企业决策者的风险,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层一旦出现重大的决策性失误,对企业的损失将会是惨重的,自然也会反映到股价上来;三是技术升级换代的风险,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抗冲击的能力较差,一旦技术落伍被淘汰,企业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可能有人会笑:你看你重仓的大华简直就是个垃圾,总是不涨,有什么可值得投资的!说实话,这样的走势我已经不是头一次经历了,就像我前几年评价航天信息时所说的,如果脱离大盘单独看他的走势,其实一点都不坏。从我了解的信息来判断,大华的基本面还是挺不错的,目前行业已经有所复苏,公司的管理团队也比较稳定,员工的士气相对前几个月也明显高涨,对公司的信心也有所增强。相对其他被爆炒或者严重高估的小盘股而言,我还是倾向于呆在大华里面守候,我相信上涨只是早晚的事。
其次,我会用20%左右的资金投资那些优秀的成熟型的大企业,比如我选择航天信息、天士力、海信电器这类股票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这些企业经过多年的检验,在经营和管理上已经突破了很多瓶颈,相对来说已经很稳定,基本上不会出什么问题,即便是领导层犯了什么错误,对企业的影响也只是暂时的,换几个领导一样让企业正常运转,比如伊利和茅台就是如此。这类股票由于企业已经成熟,摊子也较大,在利润的增长速度上可能会远远低于中小型成长企业,因此给投资者的回报也不会太高,但这种回报却非常稳定,一是通过持续稳定的利润增长,二是通过每年的高分红,投资这样的企业我想至少是可以化解通胀的压力,而且由于多年的口碑都很好,对这种企业我也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调研和分析基本面,因为有太多的机构和精明的投资者已经替我做了这些工作。从风险和收益的比例来看,我个人给的评价是1:9,唯一的风险就是大盘的系统性风险,在股价上涨到一定高度时投资这样的股票就得小心谨慎了。在选择这类股票时,一是要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对一些特别优秀的企业,可以不局限于电子信息和医药这两个领域。在选择买入时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从高估值回落到低估值水平,二是企业在保持几年的稳定状态后开始出现利润加速增长的迹象。
第三,我将拿20-30%的资金去投资那些基本面看着很烂的低价股。由于中国股市的特性,低价股容易受到广大机构和股民的追捧,上涨往往也是最疯狂的,在04年以前,我曾经是以参与低价股做短线为主导,由于当时资金量小,也敢于搏傻,运气好的时候赌到两只黑马,资产也就会快速增值。但后来随着资金的逐渐扩大,这种冒风险的意识慢慢就减弱了,因为一旦赌错造成失败,也就意味着在股市多年的积累全部报废。这几年做了价值投资,对低价股关注的就少了很多,但后来仔细总结,发现不少大牛股其实都脱胎自低价垃圾股,比如曾经达到300元的中国船舶,曾经就是几块钱的ST,所以这2年我也开始尝试去分析一些有潜质的低价股,看看破旧的外表下是否还藏着一些闪光的东西。一方面我保留了我04年以前做股票的一些选股和看盘方法,同时又采用了我分析基本面的一些功底,再结合当前的市况和炒作手法,总结了一套投资这类低价黑马的方法,就是运用这种方法,07年在10元附近挖掘了绵世股份,随后股价拉到70多元,由于当时是做试验,赚了一小部分利润就出局了。08年在6元附近挖掘了三安光电,当时还是亏损的ST股,随后股价涨到了37元,原计划当时要用一部分大华换6元的三安,但由于把握性不太大,最终没有操作,但却增强了我继续挖掘低价黑马的兴趣。今年上半年,在7元附近我买入了海南椰岛,大约占我当时资金比例的15%,开始了正式的实战操作。在海南椰岛涨到12元附近后,我又开始转到另外一只低价股上风高科上,这一次投入的金额占我总资金的比例差不多接近30%。之所以敢投这么多资金,主要是通过这些年积累了一定的利润,拿出利润的一部分去投资低价股,即便失败,我还是能坦然接受的,而且我在选择投资目标时也会有严格要求,尽量将风险化解到最低程度。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在上风的投资上应该算是成功的,在上风停牌期间,我又按这种方法挖掘出羚锐制药和国栋建设两只股票,只是由于上风停牌没有资金去参与,毕竟我不想扩大这部分股票的配置比例。通过这2年的摸索和验证,我感觉在大环境好的时候,捕捉这种黑马的准确率相对还是较高的,所以我决定今后继续沿用这种模式,但配置该类型的股票占资产的比重不能超过30%。从风险和收益的比例来看,我认为这类股票是5:5,应该说风险还是很大的。在选择投资目标时,我尽量选择股本3亿以下、价格不高于10元且有资金持续流入的冷门股,所选择的股票一定要具备独特的炒作题材,比如海南椰岛的新能源、上风的核电风机、羚锐制药的芬太尼等都是炒作的亮点,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安全边际,至少也要有点拿的出手的资产。另外对这类股票要学会见好就收,不可恋战,因为对这样的股票是无法正确估值的,我也无法预测他究竟能涨到什么价位,赚到一定的利润走人就行。在大环境不好时,应该降低此类股票的配置,比例降低到0-10%,因为一旦遭遇系统性风险,这类股票往往是跌幅最惨的。
这套方法仅仅是适合我个人,并不一定适合其他投资者,希望广大博友不要盲目效仿,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环境以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为自己量身打造出适合你自己的投资方法。鉴于近期跟风的群体渐渐增多,为了不对投资者造成误导,同时也不影响自己的操作,最近我将少谈个股的操作和分析,以后有新买入的品种也不会在博客及时公布,希望广大博友能谅解。另外,最近在QQ群里交流的比较多,股票做顺的时候我难免会头脑发热,发表一些具有诱惑力的言论,为了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这2个月我将暂停网上的交流和讨论,从而多给自己一些冷静思考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