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上频现股市见底的言论,不少所谓的专家和投资精英都在预测很快要来一波大行情,而对于过去这些年A股市场的表现,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大众小散,几乎都一片指责,然后再一声叹息,仿佛A股是个罪不可赦的毒瘤。殊不知,过去的这十多年,除了极少数年份属于大熊而缺乏赚钱机会外,大多数时间市场都处在一种结构性牛市中,其间孕育了无数发财致富的良机,可惜很少有人懂得去珍惜并好好把握。幸运的是,我没有跟大众一样让指数给蒙蔽了双眼,在经历了早些年的挫折之后,终于逐步领悟到A股市场的一些规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最终让自己从一个穷困小散成长为完全实现财务自由的成功投资人。今天我所拥有的这一切,都要拜股市所赐,如果没有这么多的结构性机会,我是断然不会如现在这般洒脱。
能从这种结构性牛市中脱颖而出,除了必要的勤奋和努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投资法宝,那就是依托小市值成长股快速滚雪球,回顾一下我的整个投资历程,大市值个股参与的非常少,且赚钱不多,而真正让我滚大雪球的,则是清一色的小市值个股。以转型价值投资后的04年为界,初略算了一下,参与的小市值个股95%以上都获利出局。利润总额贡献较高的有航天信息、顺络电子、大华股份、水晶光电、省广股份、奥拓电子。另外还有不少收益率很高但配置比重不大的个股,如华胜天成、马应龙、天士力、上风高科、传化股份、欣网视讯、东港股份、红日药业、美亚光电、华宇软件、万达信息、天银机电等。而有部分股票,尽管由于自己的操作原因没有赚到什么大钱,但也走出了阶段性大牛股的气势,比如新和成、金瑞矿业、益佰制药、得润电子、海南椰岛、中创信测、恒顺醋业、腾邦国际,即便是近几年唯一割肉的一只股长园集团,也是因操作时机不当以及调仓换股的需要。相对而言,到目前为止表现较为平淡的个股有交大博通、鲁阳股份、武汉健民、羚锐股份、瑞普生物、沃森生物这几只。总体而言,电子信息类股票成了我利润支撑的主要来源,跨行业的投资则大都表现平平;医药股原本以为是我的第二强项,但贡献的投资收益却不尽人意;至于有重组预期的绩差小盘股,似乎也不是我擅长的品种。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在小市值个股上的操作差不多快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只要头脑不发热,就很难失手。无论大盘怎么波动,我都采取了近乎满仓持股的操作方式(从股市抽出来的资金另当别论)。由于总能发现不错的小市值标的,通常赚完一只长线股票的钱之后,腾出了的资金很快又切入到另一只未被发掘的中长线潜力品种上,这样持续接力并反复循环,累计下来的复合收益就相当惊人了。单只小市值股票所创造的利润叠加起来,也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利润总值。
为什么小股票相对会存在这么多的机会呢?这里面有着很多的原因,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成长,一家企业的生长周期和人的变化其实有很多的共性,人从青少年走向成熟的这一阶段应该是最有魅力的,企业亦是如此。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往往会因为一两个新产品或者外部的某个催化剂造成利润的高速增长,从而也就让投资者能快速分享到企业的高成长收益,当然这也非常考验投资人的眼力。对于小企业和大企业,市场所给与的包容度又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也和人一样,比如某个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范了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人们往往不会过度追究,而如果这事发生在中年人身上,人们的态度可能就会变得苛刻。反过来,年轻人跟中年人取得同样一项成就,所得到的社会评价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体现在股市其实是一个道理。同等情况下,小市值的公司市场通常会给予更高的估值,即便公司的经营暂时出现困难,市场也不会像对待大公司那样挑三拣四。小市值公司易受青睐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自身所赋予的题材较多,有利于市场炒作,比如业绩大增、高送转、重组、与热门主题关联等等,在市场整体资金不太充裕时,大市值个股很难掀起大的风浪,仅有的存量资金为寻求赚钱机会,自然也就只能在这些小市值个股上来发挥。
有关小市值个股的一些投资经验,在以前很多的文章中都有过探讨,如《投资周记105-小马拉大车》、《投资周记206-小小的太阳》以及《我的长线持股标准》等,应该说,小市值个股的运作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大体有以下三种模式:
1、依托持续的业绩增长和股本扩张,实现总市值的逐级飞跃,涨升周期短则半年,长则3-5年,这里面最核心的是经营业绩,企业只有通过出色的管理和经营来持续提升收入和利润,并辅助于股本扩张,才能走出长线牛股的气势,关于经营方面的要求,以后再详细论述,之前的一些文中也提及过。在业绩增长的配合下,借助高送转题材,会对股价形成较为有效的刺激。
关于送转,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股本扩张的速度要与业绩的增速大致匹配,如果股本扩张太快而业绩没有及时跟上,股价除权后就很难填权,几次送转下来,原来的高价绩优股可能就沦为低价垃圾股。另一个方面就是再融资,上市公司的股本扩张主要是通过资本公积金转增,在持续扩大股本后,如果没有进行再融资,公积金就会越来越少,这样即便以后的业绩增长能持续,公司也很难具备转增股本的能力,比如航天信息,上市11年总共也就扩张了3次(分别是10转9,10转10和10转5),但由于公司每年分红而从未再融资,导致公司公积金只有2毛多,这也是自08年转股之后至今没有再扩张股本的重要原因。相反,像蓝色光标、欧菲光这类边增长边融资的公司,在总股本扩大10倍之余,仍然具备高增砖的条件。以蓝标为例,上市4年扩张了4次(两次10转5,两次10转10),总股本达到近10亿之后每股公积金仍有2块多,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有有过两次再融资。
送转题材的炒作黄金期一般在每年的的12月至次年3月,通常10月份甚至更早主力资金就会埋伏,一些有双高(高增长、高送转)预期的小市值个股到年底就要开始活跃。在年报披露日期预约之后,公布日期越早的公司,股价炒作的力度会越猛。而到了4月份,高送转题材的刺激一般就要减弱,甚至还出现“见光死”的现象。这种特征在弱市市场尤为明显,行情越是不振,市场资金就越是需要在年底做一波“吃饭行情”,双高股自然就成了首选。业绩增长跟不上或者成长性不佳的个股,高送转之后股价很难再有爆发激情,除非靠其他题材来刺激。而那些成长不错的个股,则会走反复的除权、填权、再除权的套路,直到总市值达到一定规模或成长性衰退。判断一只股票是否会高送转,除了看股本、利润和公积金这些必备要素外,还要重点去分析管理层的喜好。如果一家公司的管理层注重股本扩张,通常在上市一两年就会转股,反之上市两三年都没动静的公司,哪怕他具备的送转条件再好,投资者也大都要落空。比如焦点科技,每股公积金高达10元,但09年至今从没转股,至今总股本也只有1个多亿,豪迈科技上市3年多,也只是年年只有分红但从不扩股。
2、借助重组,实现乌鸡到凤凰的蜕变。根据我的经验,小市值个股在总市值跌破8亿之后往往吸引力开始增强,一些有重组预期的绩差股通常会形成较强的爆发力。只是对于重组,普通的投资者很难去把握,大部分人只能赌运气,这种模式不太适合资金规模偏大的投资者。随着新股的持续扩容,小市值个股的供给越来越多,这也会进一步增加小市值重组股的操作难度。
3、沾上热门题材,股价短期一飞冲天。有些公司自身的经营业绩并不好,但由于沾上了一些热门题材,市场资金也容易借题发挥,像99年5.19行情的网络股、06-07年的资源股以及前期的太阳能、锂电池等个股。今年的大牛股露笑科技,依托蓝宝石这一题材出现暴涨,就属于这种类型。这类股票由于缺乏有效的估值标准,并不适合中长线价值投资者,仅适合那些对盘口敏感的短线技术派,一般的投资者会很难把握买卖时机,稍不留神就站在了高岗上。
综合以上来看,第一种模式最适合我,而且不宜跨行业,投资范畴应尽量控制在TMT及相关这个领域。通过对各个细分子行业的研判,选一些能持续高增长并具备送转潜力的优质企业做长期投资。介入时的静态PE最好能保持在20-30倍,总市值50亿以下的民营企业为优选目标,有股权激励等措施则更佳。当出现总市值接近200亿、成长性开始衰退或股价被大幅拉升至80倍左右的动态PE等迹象时,应考虑逐步退出。不过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也可以酌情破例,比如今年少量配置的友邦吊顶就跨越了这一行业的范畴,属于我在消费领域的一次尝试。
以前曾经以为随着资金规模渐渐扩大,参与小盘股的机会也会越来越有难度,目前来看这个担心暂时是多余的。虽然股票买多了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到机构或主力的运作,但只要以估值为核心来买入优质成长企业,基本不会有投资性的损失,顶多是增加一些时间成本。毕竟我投入的全是个人闲散资金,没有融资成本、业绩考核以及资金赎回等压力,所以在持股心态上较基金经理更胜一筹。而且可操作的资金变大后,在股价严重低估的时候持续买入,还能抑制股价进一步下跌,从而让参与的股票在图形上不像其他股票那么难看。由于在操作上变得越来越主动,也就导致我并没有因为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出现收益率递减的现象。如果在今后A股市场的这种游戏套路没有本质性的变化,那么在个人资产规模达到10亿之前,这种模式我想都是应该可行的。单只股票的市值配比可保持1000万至2亿不等。以平均每只个股分配2500万资金计算,10亿以内的资金配置的个股不会超过40只,这对我来说应该也不算难事。资金规模达到这一程度,就可采取同一板块配置不同优质品种的形式,比如广告传媒可同时配置省广和蓝色光标,LED可同时配置奥拓电子、利亚德、远方光电,通航产业可同时配置川大智胜、海特高新、奥普光电等。如果将一个组合看做是一只股票的话,那实际上跟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也就不会额外增加过多精力,当然市场风格不可能总一成不变,偶尔也会出现大盘股强小盘股遭唾弃的时候,如06-07年机构就热捧大盘股,对于小盘股他们根本无暇顾及,所以就出现了我那两年收益平平甚至还跑输指数的现象。这种时候就得考验自己的耐性了,再困难也要经受住煎熬。如果抛弃了自己的原则盲目去追随热点,那十有八九会失败。追随热点的人最终会被热点所淘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既想长期赚小公司的钱又不肯放弃大蓝筹的机会,或许只有神仙才能做得到吧。
前面说的这些运作模式都是限制在10亿资产规模内的,为什么要以10亿为限呢?正如任何企业都有个成长周期一样,小公司在持续高增长成为大公司之后,要想继续保持高增长会非常困难,投资也是一个道理,再出色的投资人也会有个衰落期。当资产规模足够大之后,如果继续投资小市值个股,你的品种就必须很分散,要买个上百只,这样就会耗费你的大量精力,而且也很难有这么多合适的投资标的。但如果采取现在这样的集中策略,那就很容易触及举牌红线,让自己和上市公司都显得十分被动,而且你拿的筹码比主力还多的话,那么股票可能就没人和你玩了。当然10亿只是我设置的一个大致门槛,也是我给自己设想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奋斗目标,如果在有生之年真的有那么一天,那我可能就该跟股市彻底告别了。
截止6月6日收盘,十年基准示范账户年度收益率为29.1%,同期中小板指数跌幅为-6.3%,领先指数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