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学院

向高人学习,少走弯路
—— E学院

投资周记0301 亚瑟潘的四个朋友 2014-07-06

     上个月又去了趟深圳,主要是为了参加奥拓电子的股东大会。对很多中小股民而言,股东大会多少带有几丝神秘色彩,能在股东会出席的,普遍都被认为是持股数达到一定级别的人。而事实上,是否具备参会资格,跟持股数量的多少并无关联,人们之所以有这种错误认识,其实是没能理解作为股东的真正内涵,也或许他们原本就没把买股票当作是对公司的一种投资。说到股东会,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参加了,过去6年的时间,我总共参加过4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而且都是重仓品种,这4家企业都为我贡献了丰厚的利润(在此要对这4家上市公司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感谢)。作为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跟上市公司打交道可能远不如机构便利,沟通和交流的过程要相对坎坷一些,但是如果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持之以恒,或许最后反倒还能化弱势为优势。本期的周记就以上述4家公司为样本,来回顾一下我投资生涯中与上市公司亲密接触的历程。

一,大华股份

     大华是我实地考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从09年至今,先后去了公司6次,其中5次调研,一次年度股东会。04年转型价值投资后,我的研究重点也转移到了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于是就免不了要和公司交流。起初也仅限于电话沟通,完全没想过要去公司考察。直到09年春天,我在设计杭州-绍兴-普陀山一线的旅游行程时,脑海里萌生了顺便去大华调研的念头。当时我的资金总量只有百来万,个人影响力也远非现在所比,只是由于大华是我的头号重仓股,一上市我就在博客上持续发文分析,因而引起了公司证券部门的重视。抵达杭州后,开始还担心公司未必能接待,因为在年报披露后,我曾就分配等问题对管理层进行过公开指责,再说我也只是个小散户。不过考虑再三,我还是鼓足勇气给董秘打了电话,吴总很快同意第二天来安排接待。就这样,我的上市公司调研生涯从09年4月7号上午正式开始,当天同行的还有两位杭州本地的小散。一到公司门口,热情开朗的证代小王就下来迎接我们,先是领着我们简单参观,随后又带我们在顶楼咖啡吧体验了一下大华特有的“咖啡文化”。不一会董秘就过来与我们会面,寒暄几句之后,给我们冲泡了公司自产的龙井新茶,接着就开始详细介绍公司的一些情况。吴总是个很健谈的人,虽然公司刚上市对资本市场还没什么经验,但是非常善于观察和琢磨,交谈中也流露出很多自己独到的想法。不知不觉就聊到中午,考虑到我们来一趟不容易,吴总又邀请我们在公司餐厅吃饭(不得不说,大华的伙食真心不错),临走时还赠送了我们公司的纪念品。

        第一次调研,完全没有拘束感,我对投资公司的信心也大大增强,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作为小股东的幸福。此后随着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攀升,大华的股价一路上扬,而我跟公司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每年春天我都要安排以杭州为中心的旅游路线,然后借机去大华走一趟,除了跟证券部门接触外,还有幸被安排与技术总监和董事长交流,并多次参观过公司的展厅和研发中心。在我所接触的上市公司中,大华的投资者关系应该是最完善的,其市值管理经验也成了很多上市公司学习的典范,董秘给我的感觉是睿智、直爽、精明、上进,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从08年到13年,大华股价涨幅接近20倍,很多人都因我这5年长期持有大华而佩服我的眼光和定力,大华不仅为我积累了经验和资本,也替我赚足了口碑和人气。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董秘当时能在我业绩还不太突出时发现并重视我,说明也是极具慧眼的。

二,水晶光电

       水晶曾是我的第一重仓股,虽然没有单独去调研,但从11年到13年连续参加过3次公司的股东会。水晶和大华同处浙江,两家公司距离不算远,可以兼顾调研,同时又不影响旅游安排。11年春天,为了参加3月24日水晶的股东会,我特意设计了杭州-台州-厦门-永定土楼这条路线。考虑到会议在上午,我们提前一天从杭州开车到了台州,证券部的孔部长(现任董秘)事先帮我们定好了协议酒店。股东大会在凤凰山庄举行,会议现场的各项准备工作井然有序,总经理没有丝毫架子,跟远道而来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逐一握手交流并递上名片。股东会正式开始后,林总先介绍了一下与会的管理层,在例行股东会程序时,也并没有单纯走流程,而是在经营回顾这个环节做了深入细致的拓展,随后的互动环节氛围也相当不错。中午公司在会议现场安排了午餐,下午又搞了个深度交流会,只是我因下午要赶赴厦门未能参加。

       第一次股东会结束后,我和孔部长渐渐熟悉,跟董秘范总倒没怎么交流。我所买入的股票中,在水晶上倾注的精力应该是最多的,博客上发表过很多与之相关的文章,只是证券部门的敏锐性比大华要差很多,沟通了一年多也没把我本人和博客联系起来。直到12年年初,我发表了《2012谈水晶》系列深度分析文章后,提醒了一下孔部长,她这才恍然醒悟,开始对我刮目相看,并将文章推荐给了林总。林总看过之后也颇为震撼,觉得我作为个人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程度比他们很多员工都要深入,表示希望我能参加下一次股东会,并与我当面交流。12年的4月10日,大华和水晶两家公司同时召开股东会,由于这次有林总的特别邀请,我就选择了水晶。受我影响,来参会的个人投资者有不少,会上林总隆重介绍了我,并推选我进行监票。中午公司照例安排了午餐,我跟孔部长坐了一桌,考虑到平时有较多交流机会,午餐时间我就尽量让其他投资者来提问。下午公司组织了参观厂房和车间,大家对公司的产品有了进一步了解,不过感觉孔部长的协调能力似乎稍弱,参观过程中与相关部门的衔接不是太好。晚上林总和孔部长单独约了我吃饭交流,这是我第一次以个人投资者身份受上市公司老总单独邀请,感觉还是非常荣幸的。吃饭时林总比较深入地谈了公司的现状,也说了自己的一些思路和构想,我也适当地提了几点建议。

       有了这次股东会的特殊待遇,我在水晶管理层中的位置有所提高,跟董秘范总的沟通相对以前也多了些。同时我也在自己能力圈内努力收集公司同行及上下游的信息,并及时反馈给了孔部长。12年上半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水晶的经营陷入短期低谷,股价也持续走低,当时我原本计划从水晶抽出资金增仓红日药业(后来成了当年的大牛股),但是考虑到公司整个团队都比较努力,而且跟管理层又这么熟悉,在最困难的时候抛弃总觉的不妥。所以最终我放弃了短期致富的机会,而是选择了陪公司一起共度难关。五一3天的假期,我把之前调研和收集到的信息做了系统性整理,然后写了很长一篇的分析文章,指出了公司当时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供了部分合理化建议,文章很快也被管理层采纳。此后由于公司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半年的经营形势开始逆转,最终实现了全年的利润增长。13年一季度,受业绩回升以及整个消费电子板块的拉动,水晶的股价出现了快速翻番,考虑到估值和公司的一些短板,加上又有更好的新标的出现,我开始逐步退出,到第三次去开股东会时,我差不多已抛售了一半的筹码。这一次的股东会,明显比前2次热闹许多,来参会的机构爆满,为此公司下午又专门搞了个机构投资者交流会。

      持有水晶的这3年,总体收获虽不算小,但中间的过程还是有点煎熬。一是公司自身的题材过于丰富,短线机构经常进出,导致股价很容易出现大幅波动;二是管理层虽然很务实,但在发展预期上总爱偏乐观,经常会造成实际业绩低于投资者预期。不过跟水晶交往还是非常愉悦的,管理层的人情味很浓,是这4家公司中最能让个人投资者有股东归属感的。总经理低调、务实、上进,属于偏完美主义类型,但由于公司体制方面的原因,发展思路上有些保守。现任董秘孔总真诚热情、活泼开朗、勤奋好学,只是个人能力上稍有欠缺。

三,省广股份

       相对于大华和水晶,省广对我的收益贡献更大一些,不过我跟这家公司接触的频率反倒最小。一是因为广告行业属于我跨领域的范畴,有些东西没有深入了解,感觉沟通的意义也不大;二是到了后期我已不再过多关注经营方面的细节,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行业发展和公司战略上,而省广上市之后很快就走上了良性通道,无论是公司管理还是投资经营布局,都比较令人省心。

      我对省广的建仓在10年底,当时省广刚上市不久,市场还没人提及文化传媒这一概念,投资者对广告行业的认知也相当模糊。跟省广的初次接触源于我的第一次香港自助游,正好那时候办了港澳通行证,决定过完春节去趟香港,顺便到省广实地感受一下。刚和公司联系时,接电话的是一位年龄偏大的龚先生,我向他表明我是公司的长线投资者,希望能在3月初到公司来看看,可能是刚上市缺乏经验,他觉得公司应该没精力单独接待个人投资者,建议我以后跟机构一起过来。随后我又仔细研究了一下公司的资料,并反复查看了招股书,无意中发现其夫人也持有不少股份。几天之后,我第2次打电话找到了龚先生,先是聊了一些公司经营的情况,接着就谈到他夫人持股的事情,对方颇感惊讶,因为这些信息都出现在极不显眼的地方。随后我又再次提出想来公司考察,这次他征求证券部门的意见后,很快就答应了。于是在11年3月2日下午,我就第一次来到了省广所在的金广大厦,同行的还有广州本地的一位投资者。由于广告对我来说属于全新领域,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去公司之前,我特意约了一位广告行业的H姓朋友吃饭交流。H原本是省广的管理层,后来独立出来开了广告公司,他给我介绍了一些省广过去的情况,并提出帮我引荐董事长和重量级的高管。考虑到自己的认知还不够深入,觉得暂时还没到与公司高层接触的份上,我决定还是从底下的人开始接触,这令H很是不解。

     到了省广大楼,龚先生下来迎接我们,跟他一起的还有个年轻小姑娘,龚介绍说自己对公司业务不太熟悉,便请办公室主任李佳霖一起接待。可能由于我们是个人投资者,没有被邀请去楼上的接待室,也没有任何的参观,只是在楼下类似大堂的地方简单聊了聊,似乎有点打发的味道。虽然这次交流的不太多,但李主任给我的印象还是相当不错,年轻、干练,对公司的业务了如指掌,反应也非常迅速。交谈中,不时看到公司相关人员忙忙碌碌地进出,整体给人一种业务饱满的感觉。此后我跟李主任又有过几次电话沟通,12年3月我因安排了去香港看演出,决定顺便再去拜访下省广。可能是我的坚持和执着让公司感觉我非一般散户,加上平时交流也多了,这次的接待规格明显提升不少,李主任特意请我们到隔壁一家酒楼包间边吃边聊。来之前我准备了不少问题,并记录在一张纸上,一边吃饭一边就纸张上的问题咨询,李主任快速、耐心地做了解答,整个过程充实且愉快。回到青岛后,在跟李主任的通话中得知(前)董事长戴总也在关注我,并希望我能参加4月份的股东大会。考虑到2月底来过公司一次,加上4月份安排了江浙之行,最终我就没有参加。到了13年,省广一下成了明星股,全年涨幅超过200%。不过这时候我反倒跟公司联系更少了,一是各方面经营都很好,没有什么可操心的;二是公司太过热门,调研和联络的机构络绎不绝,而我又不爱凑热闹。直到去年12月,我又安排了去香港shopping,恰逢省广停牌数月之后召开股东会,便决定去参加一下,同时还顺便计划去深圳调研下奥拓。原以为这种临时股东会人应该不多,没想到还是来了很多机构和投资者。这次股东会是戴总最后一次主持,戴总的思路非常清晰,也十分健谈,在股东会上给了投资者不少信心,当天省广的股价就开始逆转,随后走出一波创历史新高的行情。会后李佳霖帮我引荐了戴总和新任董秘廖总,不过由于人太多没怎么交流,戴总告诉我他一直是我微博的粉丝,对我晒的唱片和音乐比较感兴趣,这令我十分意外。

       跟省广接触的这3年多,我最大的感触是整个团队非常稳健且充满活力,与很多国企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我也定义他为“国企背景、民营机制的上市公司”。公司整体的反应十分迅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很快,尤其是李主任,虽然资历年轻,但处事从容冷静,再加上其娴熟的业务知识,让她在众多投资者和机构面前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四,奥拓电子

        去年建仓奥拓的时候,我基本上已经从公众视野淡出,在博客和微博上都较少发声。这期间,我的资金规模和投资能力较先前都有所提升,对公司经营细节方面关注的也更少。买入奥拓很长时间,我都没有跟公司沟通过,只是偶尔听一些去调研过的机构说公司比较另类,董秘不怎么热情。直到去年中报披露后,我写了封邮件给公司董秘,就经营上的情况做了简单咨询,同时也谈了我对公司现状和市值管理的一些看法,并留下了我的联络方式。第二天下午就接到董秘杨总的来电,电话中杨总介绍了公司的具体情况,解答了我的一些疑问,并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半个多小时的电话交流,我对董秘的感觉是坦诚、务实、自信,这跟之前某些机构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尽管跟董秘接上了头,但此后还是没怎么联系,直到去年底去省广开股东会时,我才和杨总约好来公司调研。相对于前3家公司,奥拓的办公地点有些难找,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楼,而是在科技园某大楼的一层,外面也并无显眼标志。上午10点我们一行4人准时抵达公司,稍稍等候了下,杨总和证代孔经理就在会议室接待我们。初次跟董秘接触,其实印象倒还真不错,虽然给人感觉有些内敛,但骨子里还是露出了真诚和热情,这跟我颇有些类似。董秘也十分健谈,我们一抛出个话题,他都能聊很久,2个小时的时间差不多大部分都是杨总在说。由于我本身不爱自我宣传,所以交流时并没谈及自己的经历和影响,只是以普通投资者的身份来调研。交流结束后已是正午,董秘送我们到了电梯口,完全没有留我们吃饭的意思。当时我们都颇有些诧异,按理说我持有不少股份,公司是有必要引起重视的,即便是小散户来调研,多少也该客气一下。所幸我不是那种拘小节的人,董秘的这种淳朴和有些不接地气,反倒让我更为赏识,这也从某个层面说明公司水分较少。不过公司不太善于处理与机构和投资者的关系,让我略有些担忧,毕竟目前A股市场还是机构占主导,而恰好那时奥拓相对其他LED个股表现甚为低迷,极少被市场关注和提及。

        经过这次调研,我跟董秘的交流相对多了起来,慢慢发现杨总也是个勤奋好学的人,很善于思考,只是在经验方面略有欠缺。到了6月中旬,我特意赶来深圳参加奥拓的年度股东会,主要也是想观察一下整个团队的状况。不过坦率的说,这次股东会让我有点失望。首先是会前的组织准备工作不完善,这次从外地赶来参会的个人投资者比较多(可能受我影响),但公司并没有事先提醒投资者如何找到公司,而且来了之后也没像其他公司那样在门口设有专门的签到现场,以致于很多人来了之后都有些不知所措。其次是董事长给人的感觉似乎不太尊重与会的投资者(包括机构),不仅没像其他公司那样跟远道而来的投资者打招呼,反倒以一句”来了很多外部股东“拉开了投资者与管理层的距离,这与水晶光电林总的”大家都是一家人“存在强烈的反差。会议结束后,公司没有给这些远道而来冒着酷暑参会的投资者准备午餐,更谈不上邀请投资者去工厂和展厅参观,这明显有些不合常理。虽然公司目前规模还小,但毕竟上市也有3年之久,按理说不该出现这些纰漏。后来仔细想了想,这可能跟老板的性格以及公司的业务性质有关。一方面董事长曾是教师出身,多少会有些知识分子的清高,而公司又有点类似“家长制”的家族企业,董事长的言行基本上决定了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公司的主要客户都是国外公司,业务操作相对简单规范,可能很少去考虑国内这种人情世故。当然,这次参会的投资者人数猛增,也大大超出公司预期,公司此前应该是没有这种经历,所以某种程度上也能理解。好在互动环节令参会的人有些收获,提问的人较为踊跃,董事长也都一一做了详细解答,并传递了较强的投资信心。

       通过和这4家上市公司多年的接触,我总的体会是:只要是真正的优质公司,尤其是小公司,跟他们沟通交流并不困难。虽然绝大多数公司对中小投资者都存在偏见,但只要我们自身做好了,还是很容易取得成功的。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人品要端正,不要总怀着打探内幕的企图,故弄玄虚,或是经常对公司批评指责,这都会引起公司反感。

2,投资要出于长线投目的,最好能向公司表明你长线投资的动机,并以事实证明。时间一长,自然也容易赢得公司的信任。

3,跟公司交流前,做好必要的功课,对行业、企业、产品、公司的经营活动等相关信息要有足够了解,这样交流时才能有共同话题,从而加深公司对你的印象。

4,和公司熟悉之后,尽量避免在股价大幅波动或者出现重大负面消息时去打扰,更不要去打听诸如业绩增长多少或是否送股等敏感性话题,这样会让对方比较为难。只有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交往才会长久。

5,对公司足够了解后,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但不要随意对公司的经营和投资进行干预。毕竟隔行如隔山,做投资和经营实体终究是两码事。

6,适当与管理层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受其情绪方面的影响。如果投资者与企业走的太近,可能反倒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有些时候企业的高管对自己公司的投资价值甚至发展前景也缺乏正确的认识。而适度与管理层保持距离,则更容易令我们站在一个合理公正的角度,客观地去分析评判企业。

7,在上市公司面前要不卑不亢。我们不能因自己持股数量少、力量单薄而在上市公司面前感到卑微,这是在行使股东的正当权益;也不能因上市公司达不到自己投资预期或者能力和业绩不如之前投资的企业,在上市公司面前蛮横无理,毕竟每家公司的情况都不一样,能成为顶尖公司的也终归是少数。

      截止7月4日收盘,十年基准示范账户年度收益率为39.6%,同期中小板指数跌幅为--2.7%,领先指数42.3%

文章路径:E学院 » 投资周记0301 亚瑟潘的四个朋友 2014-07-06

E学院

上涨赚金额,下跌攒份额 震荡布网格,不懂决不做
cache
Processed in 0.010734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