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空。
假设我有10亩田,平时每年能盈利10万,给10倍市盈率,也就是市值100万。
今年遇到利空,有天灾,颗粒无收。市场有点恐慌,感觉明年还有天灾,市值跌成50万。
你会卖田吗?
不会。因为天灾总会结束,到时候这10亩田每年还是盈利10万,市值重新变成100万。
不光不能卖田,最好还能拿出钱去低价买田。
一次性利空,只会带来短期影响,导致浮动盈亏。比如疫情,俄乌冲突,甚至加息,都属于一次性利空。
什么是永久性利空?
企业盈利出现根本性变化。比如,土壤被沙漠化了,以后没法种庄稼了。
在投资中,要判断这是一次性利空,还是永久性利空。一次性利空导致的下跌,是便宜买入的机会;永久性利空导致的下跌,是价值陷阱,要赶紧远离。
如果无法判断,就专注宽基指数。几乎所有的利空,对指数来说都是一次性利空,不是永久性利空,指数不会退市。
指数哪怕不是慢牛,也会是围绕“中轴”的宽幅震荡。
所谓投资,就是在一次性利空时便宜买入,一次性利好时高价卖出。
2、文化。
文化是什么?
春联、京剧、扫墓、书法、诗词,等等,都是文化符号,是文化产品,不是文化本身。
文化,本质上是一群人的默契和共识。
比如,我们在一个月饼厂工作,在外人看来,我们的特色是月饼的形状和口味,这是我们与别人最大的区别。而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的文化,是大家长期一起工作后形成的习惯,规矩,以及工厂里的一些往事,笑话和八卦。这是属于我们的独特文化,一个眼神就能懂的默契。
哪怕未来我们厂不生产月饼,改做瓜子。在外人看来,我们的产品变了,味道不同了,但只有我们知道,其实内部的规矩、决策机制、部门结构等都没变,还是我们这群人。
这些不变的默契和共识,就是文化。
真正要研究文化,不是去看文化产品,而是要关注无形的默契和共识。
不要因为文化产品变了,就觉得中国文化断了根。中国文化一直都没有变。
比如,中国文化提倡勤俭节约,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都是骂人的话;比如,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信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比如,中国人安土重迁,喜欢买房子。
至于,穿不穿汉服,是否贴春联,留不留辫子,都是细枝末节,都是边角料。
3、英文。
很多人嘲笑印度人的英语有“咖喱味”。其实,发音不标准,没什么问题,就像我国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
由于印度把英语当官方语言,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更西方,写出的英文更地道,能表达细腻丰富的内容,可以和英美人进行深层的沟通,有更多默契。
从文化上看,印度与英美更近一些。
我并非推崇英美文化,像我这种长期读中国书的人,是发自肺腑的崇拜我们自己的文化。
但是,适当接触外面的文化,有额外的好处。
我们长期沉浸于中国文化中,很多想法是约定俗成的,甚至不敢想象,还会有人不是这样想的。
只有当接触了别的文化,有了差异和对比,才会发现,原来那些理所当然的想法,其实并非必然。于是,就可以探究不同想法背后的逻辑,国外一些匪夷所思的理念,若深究下去,也能找到其合理性。
接触到越多的不同,人会越包容,不会极端,不会遇到点不同就开喷。
所以,在我看来,英文不仅仅是一门语言,你掌握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与中文世界全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让你更客观认识这个世界。
今天就聊到这里,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