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说,要解读《道德经》,但迟迟不敢下笔。
主要原因是,每隔几年重读,都会有更深的感悟,现在写下的,肯定不是最满意的。记得2021年写《孙子兵法》前,我也说过类似的话。
追求完美,可能永远都达不到;不如留点缺憾,以后再慢慢修改吧。
普通人,包括我,在阅读《道德经》前,遇到的第一个门槛是版本问题。
历史学家蒙文通曾说:“我国旧籍之讹误紊乱,无过于《老子》”。他说此话时,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还没出土。
《道德经》的版本,大体分为:
1、郭店楚简本。
1993年从湖北荆门市郭店村楚墓出土的竹简,其中关于《老子》的竹简有三组,分甲、乙、丙三组,加起来不到老子原文的三分之一,而且破损严重,很多字已经无法辨识。
这是目前最古老的,与今本有很大不同。
2、马王堆帛书。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分为甲本和乙本。每本分上下篇,每篇之内文字连着抄,不分章。
注意,帛书本的排序跟今本不同,它是《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先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后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韩非子读的《老子》就是以“上德不德”开篇的。
其中,甲本成书年代早于汉高祖刘邦,乙本成书年代早于汉文帝刘恒。因为,甲本不避刘邦的名讳,没有把“邦”改成“国”,由此看,应成书于刘邦在位之前,不排除为秦末所抄写;而乙本避刘邦的名讳,但不避刘恒的名讳,即没有把“恒”改为“常”,可能抄写于刘邦在位期间。
甲本和乙本对比补缺后,可得到一部基本完整的《道德经》。研读《道德经》,帛书本非常重要。
3、今本。
主要有五个本子:汉河上公《道德经章句》本、严遵《道德真经指归》本、张道陵《老子想尔注》本、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本、唐傅奕《道德经古本》。
影响最大的是: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
4、其他。
比如,从唐代到元代,各地道观的是石刻本有10种;还有敦煌的藏本,吐鲁番本等。
是不是感觉很乱?版本这么多,还怎么读?
类似的问题,古人也碰到过。
清代的阎若璩是考据学家,他二十岁读《尚书》,发现古文尚书有可疑之处,遂穷三十余年的研究考证,写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尚书古文疏证》“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此书列举了一百二十八条证据,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认为《古文尚书》为东晋梅赜所伪。
令人尴尬的场面出现了,既然《尚书》是伪书,那科举还考吗?
当时身为翰林学士、帝王讲师的庄存与听说这个消息,讲了一句关键的话:“辨古籍真伪,为术浅且近者也。”
即相对于经学的政治意义来说,其学术意义是微不足道的;治经学要的是通经致用,而不是寻章摘句。只要是有用的,假的又有何妨?
对于《道德经》的解读,我也是这个态度,不要钻到文字考据中,读书是为了实践,不是为了研究“茴”字有几种写法。
比如,有人说,帛书本好,因为距离老子更近。但发现楚简本后,又跟帛书本有些不一样。未来还会不会出土更早的版本呢?纠结于这些,书就不用读了。
庄子曾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意思是,荃是捕鱼的工具,蹄是捉兔的工具,人们运用荃蹄的目的在于捕鱼捉兔,而不是荃蹄本身,因此不必执着于工具,得到鱼兔便可忘记荃蹄;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透过别人的语言通达言外之意,目的在于“达意”与“得意”,因此不必拘泥于作为工具的语言。
《道德经》的版本不重要,哪怕一些句子传错了,也不影响中心思想。
《楞严经》中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忘其指。
有人用手指指着月亮让你看,你应该看月亮而不是看手指,否则不仅没有看到月亮,连手指也没有看明白。这里用“指”譬喻讲解佛法的文字,以月譬喻佛法,强调不可执著于文字、名相。
《道德经》是老子给我们指路,给了一个大方向,创造出了一种想象空间,需要我们自己往那个方向走,边走边看,边看边思考,把思考付诸实践,以实践提升思考,不断印证老子的话,慢慢就明白了。
明白后,文字就不再重要,得意而忘言。其实,读很多书都是这种思路,要朝着作者说的方向看,而不是盯着他的手指看。要用实践去体悟,而不是钻到文字中去。
在往后分享《道德经》的文章中,我会以王弼注本为主,同时参考帛书本。
至此,总算是开了个头,万事开头难,后面还有81章需要讲。看完不管能否记住,你都会知道,老子给我们指的路是什么,以后遇到选择时,便可想想,老子会如何做?
本文完~
------------------------------------------------------------
作者:布衣书生走天下
公众号:moneylife1818 | 复利人生
微博:布衣书生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