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学院

向高人学习,少走弯路
—— E学院

最失败的一次外交活动 2022-08-09

c72c240cb42c0795f2599ef2efa7f61a


今天,军工上涨,明显突破震荡区间。科创50和中证1000也维持强势。


关注这些强势的方向。


e46882c8302d237d0adb349e69dfd130


行情没什么可聊的,下面,分享一篇老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大部分人都知道,但真正看懂的很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607dc63d1dd86aa7acf6d4413eb05b16


【翻译】赵惠文王在位时,偶然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派使者去对赵王说,秦国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赵王召集百官商议此事:如果给玉璧,怕秦国耍赖不给城池;如果不给,又怕惹恼秦王,因此招来秦兵攻打。


虽然还无计可施,但也要给秦王回话,想来想去,赵王连个出使秦国的合适人选都找不到。


【解读】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算个奢侈品而已,值得秦王用土地来交换,还多达十五座城池?秦王是疯了?难道秦国的土地是大风刮来的?好比美国说要用一个州来换我们的清明上河图,有人信吗?


在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宝玉再稀有,但它终归就是一件玩物,而城池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哪个国君会头脑发热,拿本国的城池换一块好看的石头回来?其实这件事里面,最不重要的恰恰就是和氏璧。


事出无常必有妖,当一个并不傻的人突然做出某种看似不可理解的事,这时候你就该注意了,他很可能还有别的意思。


比如赵高指鹿为马,就是用看似荒唐的事,一下子就分辨出哪些人对他是死心塌地,连脸都不要的。如果你连试探都看不出来,还笑呵呵的说赵高错了,那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为什么雄才大略的秦昭王,要提出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


在《最好的战略是什么?》一文中,我指出,大国最怕小国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此时,天下能给秦国带来威胁的只有赵国和楚国。秦国要重点攻打楚国,最怕赵国在后面偷袭。


秦王就是要用“以城换璧”的荒唐事,去试探赵国的虚实。


可悲的是,赵国君臣,包括蔺相如,谁也没看出秦王的真实目的。还在那一本正经的开会讨论,难道真的以为秦王会“以城换璧”?难道以为秦王想要的只是一块玉石?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


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翻译】宦官头子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赵王问:“何以见得?”


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解读】缪贤为了举荐蔺相如,可谓是下了血本。


试想,如果我是公司老总,听说最信任的手下竟然曾经跟对手公司眉来眼去,甚至还动过叛逃的心思,我会怎么想。这是个心里的疙瘩,赵王恐怕再也不会那么信任缪贤了。


蔺相如劝说缪贤的话,也比较另类。如果儒家君子们来劝说,一般会说,我们国家多么伟大,君主多么英明,你不就犯了点小错嘛,相信君主一定会赦免你的。你怎么能因此就抛弃祖国呢?


蔺相如不是这样,他用逃亡可能的后果,去恐吓缪贤。然后还提出了解决方法,就是主动请罪,装的越可怜越好。就像孩子犯错一样,主动认错,还把手伸出来让家长打,家长一般都不会真打。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缪贤是赵王身边的红人,蔺相如是缪贤的亲信。有了这层关系,蔺相如后来的火箭般升官也就说得通了。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


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翻译】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寡人的和氏璧,要给他吗?”


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


赵王说:“秦王拿了玉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


相如说:“秦国要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换,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赵王说:“谁可以前往?”


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解读】为什么秦国提出以城求璧,我就一定要以璧易城?为什么不能拒绝?为什么秦国说十五座就十五座,为什么不能是二十座,难道都不能讨价还价吗?


另外,蔺相如连秦国打算割让哪十五座城池都没搞清楚,就贸然携带玉璧入秦,是不是太冒失了?就不能谈妥割让事宜,再叫人带玉璧去秦国吗?


从赵王和蔺相如的对话看,他们压根不知道秦王想要的是什么。


赵王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该一口回绝,让秦王摸不透自己的底牌。


自蔺相如带着玉璧去秦国,一切都结束了,秦王已经得到了想要的答案。赵王连这么不靠谱的要求都能答应,说明赵国对秦国是多么畏惧。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翻译】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


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割让城池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璧交给他,蔺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您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普通百姓交往尚且讲究诚信、互不欺骗,何况大国之间呢?而且为了区区一块玉石,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您连基本的外交礼节都不顾,在一个随随便便的休闲之地接见我,拿到了‘和氏璧’之后,还把它传给您的后宫佳人,这不是戏弄我吗?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蔺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


【解读】开个脑洞:


1、蔺相如说玉璧上有瑕疵,他要拿过来指给秦王看。如果秦王叫他直接说瑕疵在哪里,就是不叫人把玉璧递给蔺相如,该怎么办?蔺相如对这种情况,有预案吗?


2、玉璧是赵国的,城池也还没割让给赵国,蔺相如就算摔,摔的也是赵国的玉璧,秦国没什么损失。如果秦王不拦着,就让他摔一个试试,蔺相如该怎么办?会不会很尴尬?


学历史,不是背诵事件和人物。就算把整本史记都背诵下来,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看个热闹,遇事该迷茫还是迷茫。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让人变得人云亦云,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读史明智,就是培养思辨的能力。


比如《封神演义》中说纣王酒池肉林,只要细想也很可笑。想象一下,天天酒池肉林,有意思吗?这不过是吃不饱饭的老百姓对君王生活的一种幻想。


就像有个笑话,两个农民坐在一起聊天。一个农民吹牛:我见过皇帝的金銮殿?另一个农民问:皇帝金銮殿长啥样啊?第一农民回答:金銮殿那厉害了,左边一个油条铺子,右边一个烧饼铺子,皇帝想下来吃那个就吃哪个,吃完都不给钱的。


别笑,生活中太多这样的例子了。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翻译】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


于是他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


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解读】“和氏璧,天下共传之宝也,赵王恐,不得不献”,这算不算泄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场合,你明明白白告诉对方,你的国君怕人家,这算什么事啊?


底牌都漏出来了,还有什么好谈的?还在这耍各种小手段,不觉得可笑吗?


由此,秦王更加确信之前的判断——赵王畏惧秦国,不敢在秦国收拾楚国时在背后动手。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翻译】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解读】为什么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秦国?


因为赵国君臣心虚,宁可舍掉这块璧,让秦国背负以城诈璧的理由责任,自己也绝不主动挑事,给秦人以口实。


蔺相如完成这次外交任务了吗?


蔺相如先把和氏璧给秦王后又耍诈要了回来,秦王在地图上指明了割让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池,又非要秦王斋戒五天并以九宾之礼迎接方才献璧。秦王又依蔺相如之言斋戒五日,社九宾之礼。然而,蔺相如却私下里将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赵国。等五天后的朝堂上,蔺相如抱着一幅大不了你杀了我的心态,单方面撕毁之前的交易要求,更改为:你得先给我城池,我再给你和氏璧。


这不是言而无信吗?这不是把人当猴耍吗?让秦王怎么下得来台?


你当初直接跟秦王说,你必须先给城池我再给和氏璧,不就结了吗?费这么大劲却搞了这一出,是要闹哪样?


蔺相如的说法是他看出秦昭王并无割让城池之意所以才这么做,可那只是他个人的想当然。从行为来看,蔺相如说的流程,秦王该做的都做了,没有任何可挑剔的地方。


出使的目的,是为了不激怒秦王,但蔺相如是处处都在主动激怒秦王。如果秦王因此处死蔺相如,甚至借题发挥,指责赵国背信弃义而出兵伐赵,也都是合情合理的。


为什么秦王能咽下这口气?


因为秦王压根不在乎和氏璧,赵国的畏秦如虎也早就被他看在眼里,这出戏最大的赢家是秦王。至于那块玉石,恐怕只有蔺相如和赵王还在关心吧。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翻译】蔺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出使诸侯国,能做到不辱使命,于是封蔺相如为上大夫。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解读】此番出使秦国,蔺相如除了为自己赢得不畏强暴的名声,为赵国赢得了什么?和氏璧原来就是赵国的,只是没有弄丢而已。甚至为了表现自己,蔺相如还在秦国各种无赖耍横,给秦国以口实,让赵国处于危险的境地。


就这样,还获得赵王的赏识提拔,以及后人的顶礼膜拜,实在是可笑。


蔺相如除了留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和这三个故事,再也没听说过有别的什么大功劳。对比苏秦、张仪、李悝、商鞅等名臣,他至多只能算是能力平庸之辈。而赵王一直提拔这样一个人,难怪廉颇会不服气。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翻译】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


【解读】当赵国还陶醉在蔺相如“完璧归赵”那虚幻的胜利情绪之中时,第二年,秦国的军队就打过来了。


战争规模不大,每一次都以秦军完胜告终。主要还是为了威慑赵国,既然都说“赵王恐”,秦王就必须让你知道,你的害怕是对的。


然后,秦王看火候差不多了,就约赵王参与渑池会盟,签订停火协议。再后来,秦军大举攻打楚国,等楚国彻底被打残,秦国再无后顾之忧,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可谓倾尽全力,一举打残了赵国。


其实,赵国长平的大败从蔺相如出使秦国就埋下了种子。只是赵国君臣没有战略眼光,只盯着一些无关紧要细节,连事情早就办砸了还浑然不知。

------------------------------------------------------------

布衣书生走天下

作者:布衣书生走天下

公众号:moneylife1818 | 复利人生

微博:布衣书生走天下


文章路径:E学院 » 最失败的一次外交活动 2022-08-09

E学院

上涨赚金额,下跌攒份额 震荡布网格,不懂决不做
cache
Processed in 0.00858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