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学院

向高人学习,少走弯路
—— E学院

上士闻道(14):心领神会 2022-09-30

e7f4213cbb14524da7a14bb81569f6f1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章主要在描述,道是什么样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帛书本:视之不见名曰,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


夷和微的位置换了,从字面解释看,帛书本应该是对的。


视之不见名曰微:


试图去看但看不到,因为太微小了,这种状况叫微。


听之不闻名曰希:


试图去听但听不见,大音希声,这种状况叫希。


搏之不得名曰夷:


搏,揉捏触摸。夷,平的意思,比如大道甚夷,夷为平地。


试图要触摸道,但道不是物质性的,什么也摸不到,这种状况叫夷。


搏之不得,有的版本写为“抟之不得”。抟是捏的意思。道教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人叫,陈抟老祖。他的“抟”也许就是这样来的。后来,宋太宗还给他赐了号,叫“希夷先生”。


北伐名将叶挺,字希夷,也是取典于此。


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它在感官认知范围之外。


《金刚经》也有类似说法: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老子对感官无法感知的事物,分别起了名字,即微、希、夷。此三者指的就是微、希、夷。


不可致诘,就是不可深究。不要再追问了,它们本就是一起的,表达的都是同一个道。


一,是道的别名。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皦,明亮;昧,晦暗。


现实中的物体,一般上面亮,下面暗。但道不是这样,它的上面不明亮,下面也不晦暗。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绳绳,读mǐn mǐn,意为绵延不绝。


一个东西绵绵不绝,始终处于变化,看不到全貌,所以无法命名。既然叫不出名字,就不属于“有物”范畴,所以把它归属于“无物”,即非物质领域。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21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表象。有点像风,它没有形,也没有象,却真实存在。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从时间上看,迎着它去,找不到它的源头;跟着它走,看不到它的结束。这又跟现实中的事物不同。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帛书本: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若想驾驭今的事物,必须要用与现阶段相适应的道才行。如果还是抱着过去的道不放,那就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由此来看,帛书本似乎更好。


托古御今,是儒家的思想;法家则重视现实,反对托古。就像商鞅所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当然,也不必太执着,总是说“这次不一样”也不好。毕竟还有以史为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从下面这句“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看,似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更通顺。


道理懂就行,不必寻章摘句。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说文解字》:“统,纪也。”释“纪”为“丝别也”,段玉裁注释说:每根丝线都有个线头,这就是“纪”,一堆丝线都把线头束起来,这就是“统”。


道纪,就是道的线头,即“古始”。


王弼说,老子之书,如果一言以蔽之,核心思想不过是四个字:崇本息末。再具体一点来讲,就是“观其所由,寻其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


如果比喻为种树的话,就是要人多在树根上下功夫,而不要总是把心思花在枝枝叶叶上。即抓住本质,不要被表象迷惑。


总结:


道,是非常抽象的,跟现实中任何东西都不一样,无法描述,一说就错。既然不可说,又该怎么告诉别人呢?


老子有办法,他说: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到,上面不亮,下面不暗,无名、无物、无状、无象,无首、无后。


看出没有,他一直在否定。他无法告诉你道是什么,而是告诉你道不是什么。这很像佛家的“遮诠法”,遮蔽的遮,诠释的诠。


佛家对经典教义的诠释有两种方式:一种叫表诠,一种叫遮诠。


顾名思义,表诠是一种显露的言说,遮诠是一种隐晦的言说。具体说来,表诠是指从事物的正面作肯定的解释,而遮诠是指从事物的反面作否定的解释。


比如现在是初秋,温度如何?若说不冷不热,就是遮诠法。


佛家认为,事物的真实本质不能使用名言概念等进行正面表述,要通过不断否定各种描述事物特性的名相等来体悟。


比如,《心经》中有一段: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心经》中用的最多的字,就是“无”,前后有21次之多。其次是“不”字,出现9次。可以看出,它一直在否定,用的就是遮诠法。


这样做还有个好处是,破执。告诉你这些都不是,就远离一切虚妄执着,获得彻底的自在解脱。


老子与佛家,有很多相似之处,细细咂摸,回味无穷。


本文完~

------------------------------------------------------------

布衣书生走天下

作者:布衣书生走天下

公众号:moneylife1818 | 复利人生

微博:布衣书生走天下


文章路径:E学院 » 上士闻道(14):心领神会 2022-09-30

E学院

上涨赚金额,下跌攒份额 震荡布网格,不懂决不做
cache
Processed in 0.007284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