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本章看似玄之又玄,含糊不清,但结合《上士闻道(14):心领神会》来看,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本章和14章类似,都是在描述“道”,只是用语有点不同。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大。
孔德,与10章的“玄德”,28章的“常德”、41章的“上德”、“广德”、“建德”等意思差不多。
有大德的人,他的行为是什么样子?惟道是从,就是完全遵循道。能按照道去做事,便是有德。
三从四德,还是德吗?
不是。时代变了,要与时俱进,要遵从规律,而不是抱残守缺。很多风俗传统,都是如此,不用为失去而可惜。
类似的说法:
荀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为什么如此简单的道理,这么多先贤都在说?
因为我们大多做不到,人性更喜欢迷信权威,偷懒不愿动脑,或者因沉没成本而不肯纠错。
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说,一个贤德通达的人,说过的话不一定非要信守承诺,做过的事不一定非要坚持到底,只要合乎道义即可。
就像在投资中,你看好某股票,不是一定要死拿到底;看多看空的观点,不是永远不许变。我们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遵循投资之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恍:明亮;惚:暗淡。
恍惚:明暗交替,飘忽闪烁,琢磨不透。
道之为物,是说道确实存在,它是实际的物;但它恍惚迷离,与平常之物迥然不同。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如果道只是恍惚的,人就会对它产生怀疑。所以要强调,道不只是恍惚,恍惚中还有象。
什么是象?
象与形不同,地之“形”可以触摸,而天之“象”只可远观而不可近摸。象是物的表象,不是实体,是似真似幻的表现。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恍惚中,不仅有象,还有物。物比象可靠,物是实的,象是虚的。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窈:幽静;冥:昏暗。
精,小之微也。一种极小到无形的存在。
在幽静昏暗中,道是一种微不可见,深不可测的存在。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信:验证。
道这个精微的存在,是真的,可以被验证。
在道家理念中,“真”是仅次于道、德、玄、虚、朴的重要思想概念。据统计,《庄子》一书中“真”出现了66次,此外还有与“真”有关联的“真人”“真知”等复合概念。
真,具有客观性,即本来如此,不带偏见,返璞归真。道,是客观存在,非主观臆测。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本无名,为何说“其名不去”呢?岂不是矛盾了?
王弼试图解释:“至真之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自古及今,无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但以“无名”为名,有点牵强了。
我的理解是,从古至今,“道”这个名称都没消失过,它一直在发挥作用。
甫:父,开端的意思。众甫:万物的开端。
为什么知道了道,就知道了万物的开端与根源?
我们从现象中,只能看到现象。比如看到开花结果,生根发芽,这些都是现象。只有理解了道,研究万物的本质规律,才能看到万物的本源。
抓住本质,改变本质,表象自然就变了。如果只看到表象,只改变表象,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最后,做个小结。
老子描述“道”,说它是恍惚的,窈冥的,但这若有若无中,有真的存在,而且能被验证。
举个例子,物理学发展至今,对我们来说,也有点惟恍惟惚,窈兮冥兮。牛顿讲的东西,我们还能理解,但爱因斯坦和量子力学理论出现后,普通人就很难理解了。
比如,时间竟然会扭曲?微观粒子测不准?量子纠缠是什么?黑洞是什么存在?四维世界什么样?五维呢?
在科普视频中,科学家像老子一样,用各种现实中的物体打比方,试图让大众来理解这些物理理论。但大众听起来,终究还是晕晕乎乎的,似乎听懂了,似乎又不懂。
道也是这样,它是超越现实的存在。虽讲不清,但已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亦无需解释。
比如,交易之道是什么?夫妻之道是什么?养生之道是什么?你能说得清吗?它们的确存在,但又极难完整描述,只能靠体悟。
体,是身体力行,重在实践;悟,是学习积累,把握本质,灵活运用。
本文完~
------------------------------------------------------------
作者:布衣书生走天下
公众号:moneylife1818 | 复利人生
微博:布衣书生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