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市场下跌,刚好处于压力位附近,多点耐心。
当下市场分化较大,行业轮动快,底部多震荡,最好静观其变,分散持有,不要随意乱追。
以前的底部,是什么样的?
2005年:
2008年:
2013年:
2016年:
细细复盘,历年的底部是多么相似。
熊市的最后一跌,往往是最极端的,此后哪怕涨起来,利空因素也并未消失,大众的内心仍然脆弱,情绪仍笼罩在熊市的阴影中。
这种人性特点,表现在走势上,就是:
底部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它是一个反复纠结,令大多数人痛苦不堪的过程。即使大盘跌到了最低点,随后也还会有一段磨人的行情,这期间意志稍有不坚定就会被震出局。
多想想这种行情下,该怎么办?
我的对策是:遇到超预期大跌,市场估值极度低估,就分批抄底指数,然后耐心等一波大行情,忽略任何震荡。这就是最近半年多,我们反复强调的策略。
这次会怎么走?
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长期看,大盘迟早会涨到3500点,甚至更高。即短期不确定,长期具有确定性。
下面分享苏轼的一篇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
苏轼于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篇文章一开头就记录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示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这两人,都因被贬而得“闲”,气味也相投。
少时读《记承天寺夜游》,读出了月色的皎洁,读出了树影的斑驳,读出了承天寺静谧的夜。当时心里不明白,这么一件极其普通、甚至有点闲得无聊的小事,何至于苏轼还特地写一篇文章?
多年以后,重读苏轼的这篇文章,读出了他被贬后的落寞,读出了他人生的旷达,读出了他赏月的欣喜,更重要的是读出了在那样一个有着皎洁月色的静谧夜晚,怀民亦未寝!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缺少的是一个随时随地愿意陪你虚度时光的人。当你一个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时候,翻开微信通讯录想找个人谈谈心,能找到几个倾诉的人?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九百多年前的那个月夜,怀民的未寝温暖了清冷的夜,也让我默默地在心里羡慕起了东坡。
现在,月光常在,而快节奏的都市中,恐怕也无人心向明月,哪里还有闲人?
晚安~
------------------------------------------------------------
作者:布衣书生走天下
公众号:moneylife1818 | 复利人生
微博:布衣书生走天下